文 / 杨剑雄(1103)

本文版权归中科大BC省校友会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来加拿大这么久还没在东边好好逛过(只在读PhD期间去过温莎开会),现在正值暑假,再加上现居蒙特利尔的Pokemon GO群的朋友@Heather 邀请,于是我就决定在5月14~18日(周二~周六)去蒙特利尔看看。

观前提示:为保证观感流畅,所有食物相关话题都将放在最后统一总结。

行前准备

机票买的是波特航空(Porter Airlines)的直航往返,算上税一共768,还算相对便宜。出发航班是8:45的PD0372,东部时间16:30到;返回航班是东部时间18:45的PD0375,21:24回到温哥华。这个时间我觉得很不错,周二一早出发可以避免太晚到,周六又不必早起赶飞机,可以优哉游哉地慢慢晃到机场,而且直航也很省时间(有些过于廉价的票直接要花掉七八小时甚至更多,就不太值了)。

宾馆订的是老城区北部的Hygie Hotel的胶囊旅馆间,因为我一直非常向往住在富含赛博朋克风格的胶囊旅馆,而且也是真的便宜,只要50一晚,算上税一共238。胶囊里面是这样的:

老实讲比我预期的胶囊旅馆差一点,因为绝大部分胶囊没法上锁(我好像只看到一个胶囊有密码锁),甚至都没法把门完全关上,关不上的部分只能拉个帘子下来。房间的储物柜也需要自备锁,而且房间和旅馆大门都是密码锁,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趁里面人出来之类的时机溜进来,所以我白天出门时绝对不敢把贵重物品留在胶囊里,都得随身背着,睡觉时钱包护照钥匙也要放在离我身子很近的台子上,生怕丢了。整个楼层只有一个洗手间和淋浴间,而且有时候淋浴间的水要好久才变热。不过好在我去的时候住的人并不多,整个房间(10个胶囊)极其安静(和地图评论里大家吐槽说其他人的所有声音都听得一清二楚形成鲜明对比),而且洗手间和淋浴间绝大部分时间都没人用,所以四天下来的实际体验还是不错。总体上这家旅馆从类型上还是应该视为青年旅舍(不过总比那种毫无遮挡的大通铺要好),如果对住的环境要求高的话其实不太推荐,这钱还真不是谁都能省得下来的(不过我做到了,哈哈)。

这样就做好出发前的准备了,于是5月14日星期二凌晨,我背上背包踏上了前往蒙特利尔的旅途。

DAY 0:5月14日,温哥华>>>蒙特利尔

因为没有托运行李,所以可以在波特航空的网站上提前24小时网上值机,这样到机场后就可以直接安检了。因此虽然短信提示提前3小时,但实际没必要那么早,我六点四十左右出的门,到机场安检完还有很多时间,买了早餐慢慢吃着,吃完刚好登机。

这里要夸一下波特航空,飞机上的各种服务都挺不错,比如有飞行模式wifi(VIPorter会员不限时,非会员看广告可用30分钟,但注册会员是免费的),还提供了两次饮料和零食(座位前的折页上甚至有菜单),他们的饼干(好像是叫shortbread)真的无敌好吃,饮料除常规选项外也有啤酒、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

飞机准点到达,下飞机后可以坐机场大巴或者打Uber去蒙特利尔市区。机场大巴实际是747路公交车,并且要强制买11加元的day pass,所以在接下来的24小时内多坐坐公交吧(24小时是以第一次刷票的时间算,而不是买票的时间)。

单程票只要3.75,机场大巴(747路)需要强制购买11块的day pass。

另外,蒙特利尔的交通灯模式和温哥华有一小点不一样,有的路口的机动车灯和行人灯可能不同步,所以不要想当然。有的路口会专门让两边的机动车都红灯然后专门让行人通过。

大家可以练习一下法语阅读理解hhh

之后,我和朋友在市中心会合,略微逛了一下市中心以及麦吉尔大学一带,吃完晚饭后去胶囊旅馆办入住。

The Ring,蒙特利尔市中心地标之一,建于2022年,位于Place Ville Marie。在夜晚还会有灯光效果。顺便,通过这个环还能看到皇家山十字架。
Place Ville Marie的会议室主题艺术雕塑。
由艺术家Philippe Katerine打造的Le Mignonisme系列雕塑(是限时展览哦),基本分布在Rue Sainte-Catherine,有的甚至在商场里,想要全部找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Rue Sainte-Catherine上的Cathédrale Christ Church,有着哥特式尖顶。后面的摩天大楼是KPMG Tower,当教堂在摩天大楼正前方时,摩天大楼看上去就像一顶主教之冠戴在教堂上方,大家如果去蒙特利尔的话一定要试着从这个角度拍一下。(感谢@Heather 提供照片)
个人觉得这种老式建筑和阴天是绝配。
麦吉尔大学校门。
行政楼门前的二战纪念碑。
石砖路真的美啊,配上后面市中心的摩天大楼更增添了一分不真实感。
蒙特利尔地铁线路图。其实我和朋友住的地方离老城、市中心都很近,但第一天因为买了day pass还是很积极地坐地铁的。

DAY 1:5月15日,蒙特利尔:巴士导览

对像我这样第一次来蒙特利尔的人来说,乘坐观光巴士参观这座城市的著名地标无疑是一个好选择。在5月份,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温哥华也有的hop on hop off观光巴士(这个季节会是双层敞篷车),63块,可以在两天内随意乘坐固定路线的观光巴士在城中兜风和参观景点,只在4/27~10/22期间有(此阶段之外目测就下雪了),从10:00~16:00每30分钟一班车,7/2~9/24旺季时增加到每15分钟;另一种叫Heart of Montreal Motorcoach Tour,66块(还要付给导游15%左右的小费),一共三个半小时,坐在封闭观光巴士里由导游带着参观,中间会停几站,旺季(3/18~10/22)和圣诞假每天有两场(上午九点和下午一点),其余时间每天十一点一场。我买的是后者,下午一点开始,因为昨天背着包逛有点累,所以今天不想起太早,事实也证明这是很明智的选择,除了brunch吃太晚错过了餐厅的早餐时段。

如果想提前在网上买票的话可以去Grayline官网(https://www.grayline.com/canada/things-to-do-in-montreal/),当然也可以现场买,我那天的大巴上估计只坐了四分之一。集合地点在市中心的多切斯特广场(Square Dorchester),不过网上买票的话还要去广场西北的Grayline售票处换成纸质票,然后把纸质票给大巴司机才能上车,所以记得提前预留好时间。

Heart of Montreal Motorcoach Tour的大致路线,中间三个点会让大家下车游览。

Hop on hop off可以在Grayline的售票处可以拿到路线图,就不具体讲了,只说说我这次体验的Heart of Montreal Motorcoach Tour。首先大巴会环绕老城区,在圣母圣殿前的兵器广场(Place d’Armes)停靠片刻,然后沿河南行,之后进入地下高速公路向北行驶。

蒙大校医院(CHUM,Centre hospitalier de l’Université de Montréal)的东北角有座尖顶塔楼,甚至还和医院相连,算是传统与现代的美妙结合了。
仿巴黎地铁入口标志牌,位于维多利亚广场的Square Victoria-OACI地铁站。可以看到后面KPMG Tower的“猫耳”。
蒙特利尔圣母圣殿(Basilique Notre-Dame de Montréal),蒙特利尔老城区最著名的地标之一。需要买门票进入,晚上还有灯光展,不过我没有进去看。
兵器广场的迈松纳夫纪念碑(Monument à Maisonneuve),建于1895年。纪念碑的所有人在1642年5月17日建立了蒙特利尔岛的第一座新法兰西殖民地Fort Ville-Marie,后来发展为了蒙特利尔市。纪念碑顶部即为创始人及第一任总督Paul Chomedey de Maisonneuve,下方正对镜头的Jeanne Mance建立了蒙特利尔的第一座医院。
圣叙尔皮斯神学院(Saint-Sulpice Seminary),位于广场东南,完工于1687年,是蒙特利尔第二古老的建筑物(仅次于LeBer-LeMoyne House)。
圣母圣殿的前方有一片地砖颜色更白一些,这里指示了蒙特利尔第一座教堂(Première église de Ville-Marie)曾经的位置。该教堂建于1682年,后来由于人口增加,教堂于1830年拆除,随后建立了现在的圣母圣殿。第一座教堂的地基在兵器广场2009~2011年的修缮中被发掘,故以此纪念。
兵器广场西边的蒙特利尔银行总行大楼(Édifice de la Banque de Montréal)和东边的圣母圣殿正对,也反映了英法殖民者之间的爱恨情仇。圣母圣殿西方有一座代表英国人的雕像,怀抱英式斗牛犬,轻蔑地看着教堂,与此相对地……
……蒙特利尔银行总行东面也有一座代表法国人的雕像轻蔑地看着银行。这位法国人有着明显的法式“鸭嘴鼻”,身穿香奈儿套装,怀抱法式贵宾犬。不过有意思的是,英国人和法国人雕像的视线是完全相对的,但两只狗却彼此相望,丝毫不顾主人们的激烈冲突。

一路北行,我们进入奥雪来嘉区,这里在法国殖民者抵达前曾是易洛魁人的聚居地。在这里可以看到周围的民居都是经典的法式三层小楼,极富特色,大概这就是为什么蒙特利尔被称为“北美小巴黎”吧。之后我们停靠在迈松纳夫市场(Marché Maisonneuve),本来想买点吃的喝的,结果整栋建筑突然停电了,只好直接回到大巴上准备前往下一站。前往皇家山的路上,导游提到蒙特利尔会固定将建筑和场地预算的1%用于艺术表达,因此城市里随处可见各种墙画、雕塑和艺术品,让蒙特利尔成为了如今的“艺术与设计之都”。

迈松纳夫市场旁边Place Gennevilliers-Laliberté公园的喷泉。
Montreal Biodome,曾是1976年奥运会的自行车、柔道场馆,现为自然生态博物馆。
蒙特利尔军事博物馆(Fusiliers Mont-Royal),建于1869年。
经典的法式三层小楼。
街头墙画。

之后我们来到皇家山山顶。按照法律规定,蒙特利尔市中心的摩天大楼都不能高于皇家山,可见皇家山在蒙特利尔市的地位(Montreal的名字就是来源于皇家山Mont Royal)。从皇家山山顶可将蒙特利尔岛东北的景色一览无余。

去皇家山的路上看到了圣若瑟圣堂(L’Oratoire Saint-Joseph du Mont-Royal),是加拿大第一大教堂,世界第三大教堂。
皇家山上有加拿大皇家骑警的马厩。
从俯瞰点望向市中心和圣劳伦斯河,能看到刚刚经过的biodome。
大巴回程时路过的地方,Rue Sainte-Catherine在Rue St-Hubert以北的路段被改成了步行街,夏天到来时花香四溢,被誉为“蒙特利尔城夏天的味道”。

之后大巴回到多切斯特广场,为时三个半小时的观光之旅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之后我参观了广场旁边的圣母世界之后主教座堂,和朋友会合后又往老城区和河边走了走,在一家西班牙餐厅享用晚餐,结束了今天的探索。

教堂外景。
圣母世界之后主教座堂(Cathédrale Marie-Reine-du-Monde)以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为蓝本,因此看起来相当壮阔宏伟。我们去的时候正逢傍晚,听到了教堂的弥撒。
非常有特色的祭坛天盖(ciborium),仿制了由意大利雕塑家贝尼尼制作的圣彼得大教堂祭坛。
老城晚霞。

DAY 2:5月16日,魁北克城:老城区

来蒙特利尔旅游的朋友们通常也会花一天时间去逛魁北克城(魁北克省的省会)的老城区,我也不例外。在朋友推荐下,我提前买好了往返魁北克城的Orleans Express大巴车票——如果行程没有突发变动,建议至少提前一天在网上买不可退换的PROMO票,这样能比普通票便宜很多。以我去的那天为例,单程PROMO票价55,往返加上税一共126,如果是普通票往返加税就要151了。购票网址是:https://www.orleansexpress.com/en/bus-travel/montreal-centre-ville-quebec-centre-ville-bus/

大巴总共在路上开三个多小时,魁北克城一般要逛4~6小时,因此这一天大概率要早出晚归,我觉得把这项活动放在旅途的第二天很适合(总之不要放在第一天和最后一天就好),因为适应居住环境后就更容易早起了。我买的去程车票是上午9点出发(12:15到),回程车票是18:30出发(理论上21:30到,但回程高速堵车所以晚了半小时),感觉每个环节的时间都非常充裕,我那天逛完老城区回到长途车站是17:30,虽然比回程时间早了一个小时,但如果我买17:30回程的车票的话那估计就要飞奔着赶回车站了,目测会有不好的体验,毕竟出来旅行还是要放松嘛,留足时间总是最好的。

去魁北克城基本就是为了逛老城区,下车的地方也离老城很近。先放一张地形图:

红线部分是老城的城墙,很有欧式城塞的感觉吧。长途车站就在图中最左上角。

可以看到老城一带的海拔明显高于河边,所以只看谷歌地图这类二维地图就缺少了很多信息。由于这片高地带来的地形优势,早在1608年法国探险家尚普兰(Samuel de Champlain)就在这里建立要塞以防御此地,由于这片高地的北东南三面都是悬崖,所以只有西边需要防御,1745年法国人完成了西部城墙的修建。1763年魁北克被割让给英国,之后美国独立战争打响,北美十三州试图攻打魁北克,但因为冬季严寒而被迫撤退。由于英美关系紧张,英国在1808年在老城北边和东边也修建了城墙,经过1812年的第二次独立战争后为了巩固加拿大的防御在1820年修建了星形的魁北克城堡(Citadelle de Québec),1850年完工,至今仍是加拿大的军事设施。于是,魁北克老城留下了北美唯一一座古城墙,并且也见证了北美早期的殖民历史。1985年,“魁北克历史城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留了两百年前建筑风格的老城也不断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

接下来放上我这次逛老城时的路线,是基于老城里拍到的三维地图绘制的,我觉得这个地图能很好地反映老城的地形:

大家如果想去逛魁北克老城的话可以参考。走完大概要5~6小时,算上了中间吃午餐的时间。

其实基本就是两条月牙形路线先后逛完上城和下城:出长途汽车站后从北口进入老城,沿Côte du Palais和Côte de la Fabrique抵达魁北克市政厅和魁北克圣母圣殿主教座堂,然后前往蒙莫朗西公园,从过街天桥上台阶抵达芳堤娜城堡,再从东边的木制栈道爬310级台阶一路抵达老城西南角的观景台,并从魁北克城堡西城墙经过,沿Rue Saint-Louis回到刚刚的过街天桥,这次走Côte de la Montagne前往下城小尚普兰街。这条路线涵盖了老城的绝大多数地标,唯一一个小遗憾是从小尚普兰街出来后就直奔河边了,如果再逛逛北边的皇家广场和胜利之后圣母教堂一带就真的完美了。

老城一角。
随便走进了一家工艺品店,有很多漂亮的玻璃制品。
魁北克市政厅。今天有很多人在门口抗议。
魁北克圣母圣殿主教座堂(Basilique-cathédrale de Notre-Dame-de-Québec)和门口广场的Taschereau(加拿大第一位红衣主教)雕像。
蒙莫朗西公园的加拿大历史遗址纪念碑。这里曾是英属加拿大省的议院所在地,后来重建为魁北克省议院,1883年烧毁,1894年改为公园至今。
Porte Prescott上方的过街天桥(下方是通往下城的Côte de la Montagne),过桥后沿台阶上行即可抵达芳堤娜城堡。
从蒙莫朗西公园远眺圣劳伦斯河。能看到下城的皇家广场一带。
终于到了芳堤娜城堡(Château Frontenac)门口。这里是魁北克老城的中心,是1870年代魁北克城17世纪面貌复原工程的一部分,由太平洋铁路公司于1893年建成以招徕高端游客。因此这栋建筑从建成起就作为高级酒店使用至今,现在也成为了文物建筑。城堡算上海拔足足有134米的高度,在圣劳伦斯河岸的大部分地区都能看见,成为了魁北克城的重要象征和地标。
走上芳堤娜城堡东侧的木制栈道,远眺圣劳伦斯河,风景美不胜收。
抵达西南角观景台后向西远眺亚伯拉罕平原。1759年著名的魁北克战役就发生在这里,直接决定了英法七年战争的胜负。
魁北克城堡的西部城墙。
魁北克城堡(Citadelle de Québec)至今仍为加拿大军事基地(二战时期的魁北克会议就是在这里举行的),只有一个博物馆对外开放。由于时间和收门票的缘故并未进入观看,不过城堡通道的墙上就已经展示了魁北克城堡和魁北克老城的大量历史。
西部城墙的Porte Saint-Louis,穿过门的街道即为Rue Saint-Louis,一直东行即可返回芳堤娜城堡。
下城小尚普兰街和上城芳堤娜城堡之间的缆车。其实旁边就有Porte Prescott的过街天桥可供上下,体力足够的话感觉没必要乘坐。
小尚普兰街(Petit Champlain),北美历史最古老的商业区。
钓鱼佬永不空军!
从河畔回望魁北克古城,芳堤娜城堡巍然屹立。
魁北克城沿河的自行车路。行人步道比自行车道还要接近机动车道XD

五个小时逛下来,感觉直接看见了当年鲜活的历史,游玩刺客信条这类历史游戏的兴趣突然就提升了。回到蒙特利尔已是晚上十点,直接回到了宾馆洗澡睡觉,准备开启下一天的精彩旅程。

DAY 3:5月17日,蒙特利尔:博物馆之行

非常巧,5月17日正是蒙特利尔建城之日(前面已经提到,迈松纳夫等人在1642年5月17日建立了蒙特利尔岛的第一座新法兰西殖民地Fort Ville-Marie,后来发展为了蒙特利尔市;两年前的5月17日作为蒙特利尔建城380周年举办了盛大的庆祝活动)。今天倒没发现老城有什么庆祝活动,但是蒙特利尔人类学与历史博物馆(Pointe-à-Callière)免票了,这让我感到欣喜万分——大家想去蒙特利尔的话不妨也将5月17日包含在行程之中。

进教之佑圣母小堂(Chapelle Notre-Dame-de-Bon-Secours),离旅馆非常近。中上部的雕像是1754年教堂焚毁时抢救出来的(教堂在1771年重建完毕),在阴天下闪闪发光。里面也有一座展示蒙特利尔早期教堂历史的博物馆,因为要门票所以就没进去看。
蒙特利尔老城一角。
Magasin-entrepôt Frothingham and Workman,建于1871年。
非常有艺术气息的花饰。
阴天和老街真的配。
魁北克省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标志,我本来以为是“内有摆锤”的意思(怎么可能啊哈哈哈),之后一查原来是消防双重管(Siamese pipe),由于冬天极易被雪埋没才会用这样的标志来提醒消防员,也算是加拿大特色了。

终于到了博物馆。馆内展示了蒙特利尔建城三百多年来的发展史,还有丰富的互动小游戏带你了解早期欧洲移民的各种职业和生活。

1872的老城,现在的老城基本保留了那时候的样子。
讲解英国殖民史的时候直接用了米字旗背景,很有设计感。
法式香槟,苏格兰式格子图案,爱尔兰式礼帽……来自欧洲各地的移民在蒙特利尔生活着。
互动游戏之一,要选择对原住民最有用处的交易物来换取最多数量的皮毛。
迈松纳夫等人刚建立Fort Ville-Marie时的样子,只是一座小要塞,而三百多年后就发展为了现在的蒙特利尔。
最近特别展区正在举办奥尔梅克(Olmecs)展,这是公元前1200~前400年的中美洲文明,影响了之后的大量中美洲文明,但和它们的关系还存在争议。
出博物馆后沿河远眺Habitat 67。这里是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的场馆,设计风格属粗野主义,看着很没规律(设计师坦言建筑模型就是用乐高搭出来的,当然它现在也入选了乐高建筑),但充分考虑了每户都能受到光照,也尝试结合郊区花园与城市建筑高密度实用风格,现在是公寓集群和建筑设计的样板。之前观光巴士上也看到过,不过那时候没法像这样近距离清晰拍照。
这里是Grand Quay地标旁边可以上去的二层平台,在这里能够仰望蒙特利尔的天际线,十分适合拍照,还有众多躺椅可供休息。
远眺摩天轮。

之后我们前往蒙特利尔视觉艺术博物馆(Musée de l’Illusion Montréal),就在圣母圣殿边上,成人票26.5,学生票只要20,都是税前,记得拿好学生卡(我浑水摸鱼用了UBC的教职工卡也通过了哈哈哈)。这个博物馆强烈推荐两人及以上团体前往,因为很多互动展品是需要其他人帮忙拍照的。

这个互动展品设计得很有创意,盒子下边的两面镜子也是障眼法的核心。
视觉效果拼成的一把椅子,但因为距离不同所以光照会有明显区别,照完之后建议调高亮度。
有点像是看到了平行世界的无数个我XD
感觉是最有创意的拍照点了,拍完后把图旋转180度后就成了上图的样子,尽情比出各种蜘蛛侠的pose吧。
这种图你可能在网上或杂志上看到过。你是否感觉到整个图在波动?
这张也是。
有没有转起来?
经典的“花瓶还是人脸”,不过这个是真的做出了三维的花瓶模型。
这个利用光路组成了酷似立体金字塔的像,可惜是虚像,摸一摸试试!
稍微眯起眼睛看,像不像跟镜头平移的三维视角走廊?睁开眼睛就能发现了,那些“走廊”不是凹进去的,而是凸出来的,这也是精心设计的一种视觉效果。
是不是看到了有菱形在转?这利用了条纹衍射(和冒险小虎队解密卡的原理类似)。

逛完后惊闻另一位UBC同学@朕略萌 也在蒙特利尔出差,于是一起吃了晚饭,然后就回旅馆了。

傍晚的Marché Bonsecours,这里是蒙特利尔最重要的公共市场,1847年就开始营业了。

DAY 4:5月18日,蒙特利尔:河畔迷宫

今天回温哥华的飞机是晚上18:45,所以白天还有时间再逛逛。之前坐观光巴士的时候在地图上看到河边有个叫SOS Labyrinth的迷宫,有点想去,但一看只在节假日开放。在确定了昨天的蒙特利尔建城日并不是节日后,我就决定今天剩下的半天去迷宫了,毕竟今天刚好是星期六嘛!

退完房(胶囊旅馆的退房极其简单,就把东西收拾好直接撤就完事了,完全不占时间,当然入住时如果管工作人员借了锁之类的就要在这时候还了),吃个早餐,向迷宫出发!

吃完早饭后顺天桥往东看——太艺术了。
下去后往南走就是太平洋铁路公司蒙特利尔站的旧址。来自作为太平洋铁路另一端终点——温哥华的我,看着这里突然感慨万千。
进教之佑圣母小堂朝向圣劳伦斯河的一面。

成人票23,学生票、13~17岁未成年票和60+老人票22,4~12儿童票19,都是税前。价格没差多少,感觉是面向全年龄的游客的。到达入口后要等工作人员讲解基础规则(迷宫里不能跑,正常情况不要使用紧急出口等等),然后在入口印上开始时间,就可以出发啦!

主线任务当然是走出迷宫,但也有收集四个宝藏的支线任务,每个宝藏都有对应的背景故事,分别用红、黑、绿、蓝四种颜色表示,每抵达一处宝藏附近的区域时墙的颜色会和宝藏的颜色相同。迷宫中也有特定的区域和地标,比如直升机声和灯光萦绕的铁栅区域,充满幻彩的赛博朋克区域,泄露的油桶,森林中的木桥,可以俯瞰附近迷宫墙的小木屋等等,场景设计还是很不错的。

黑色区域的赛博朋克场景,过的时候要稍微低头钻一下。
黑色区域的放克风围栏迷宫。
油桶泄露场景——不得不说这油漏得还挺炫彩的。
红色宝物——“汽船之设计图”。The Accommodation是加拿大第一艘汽船,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直接给了其他交通方式一记降维打击。看到汽船的如此成就,加拿大人很快向英国请求再造一些更强力的汽船,而The Accommodation就逐渐被打入冷宫。在一次干船坞维修中,我们的迷宫冒险家偶然看到了这艘汽船的设计图,于是决定拿走它作为当年这段辉煌历史的见证……
黑色宝物——“木马之禁忌像”。1885年,比利时雕塑家完成了一座旋转木马游乐场的设计,在1964年运到了纽约世博会。三年后,蒙特利尔又把它要到了自己的世博会场。在码头装卸时,旋转木马被分解成配件运输,而在众多箱子中突然混进了一个从不知道哪辆卡车中掉下来的其他箱子。迷宫冒险家们打开箱子,竟然是一幅表达男女之情的少儿不宜画作。“这可不能让孩子们看到!”迷宫冒险家们这样想着,决定将这幅画像雪藏起来……
绿色宝物——“狄更斯之礼帽”。1842年5月,查尔斯·狄更斯曾到访蒙特利尔,对老港区赞不绝口。他还把他的礼帽送给了码头工人,以感谢他们装卸货物的杰出贡献。之后码头工人看到了狄更斯的一本封面画有大礼帽的书后才知道他是谁,于是一直珍藏着这顶帽子……
蓝色宝物——“港口冷库之钥”。1922年,蒙特利尔港口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冷库,为各类运输业带来了极大方便。当然,城里的穷人们也开始觊觎冷库中的高档货物,失窃事件时有发生。运输总督开始调查此事,于是发现小偷们竟然自己配了冷库的钥匙。他找到小偷们对峙,小偷们诚实地交出了钥匙,但他立刻换了锁,并把旧钥匙扔进了河里。若干年后,迷宫冒险家们发现了被封在冰里的钥匙,也理解了前辈们在穷困中依然保持正直的品格……
过关!总共花了将近一小时,而且海报宣传说走完全程要两千米左右,所以对第一次玩的朋友来说还是会消耗一定时间的,记得在安排行程时留点余地哦!

二十多块换一小时左右的欢乐体验还是比较值的,而且迷宫每周都是会变化的,下一次来就不能刻舟求剑了。不过玩完一次后短时间内估计就不会想来了,毕竟思路还是大致相同的,但还是推荐没体验过这家迷宫的朋友们来玩一次。

坐在室外休息区思考中午去哪吃,就看到了旁边乘坐滑索的游客们。

吃过午饭,逛了逛可颂店和超市,就去了@朕略萌 的旅馆,凑一辆Uber去了机场,省下了坐机场大巴的钱,可喜可贺。

再一次回到大环这里,今天完全放晴了,和刚来时的拍照效果有了很大区别。
车从会展中心底下的地下高速穿过——蒙特利尔,下次再见啦!
候机时也有街机玩!不过没玩多久就去吃晚饭了。

18点45分,飞机准时起飞,四整天的蒙特利尔-魁北克城之旅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食物专题

作为一名资深吃货,这趟旅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品尝温哥华少有的法国菜和法式加拿大菜,但前面的篇幅主要介绍的是蒙特利尔和魁北克城的历史,中间穿插食物相关内容就有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了,所以这章直接开个专题总结下这几天的所有餐食!

DAY 0 晚餐:Reuben’s Deli & Steakhouse

前菜——Bacon wrapped dog sliders。热狗肠包上培根口感大增,配上芥末酱也是更加爽口。
主菜——Original Reuben Sandwich。鲁本三明治(Reuben Sandwich)是起源于纽约的三明治,材料为盐腌牛肉(corned beef)切片、德国酸菜(sauerkraut)和瑞士芝士。层层叠起的盐腌牛肉片让每一口都充满了嚼劲,也能感觉到碳烤的焦香与酸菜的酸爽。

DAY 0 饮品:Bar Dominion

Pimm’s,黄瓜味让这杯鸡尾酒多了一分清爽。

DAY 1 早午餐:Pub Cartier Arms

这家就在胶囊旅馆北边,位于天桥上层。这家可能是旁边旅馆绑定的餐厅,不过外客当然也可以就餐(不过第二次去的时候服务员很牛角尖地问我房间号,我:我不道啊,我不住这XD)。这家有早餐,但只在11点之前供应(和麦当劳一样),我这天起晚了,于是就只能吃午餐了。

再次点了熏肉三明治套餐,味道和昨晚的差不多,但更经济实惠。头盘的凯撒沙拉是送的,口感细腻,奶香十足。

DAY 1 晚餐:BARROCO

这是一家西班牙料理,有亿点小贵,而且tasting menu是按人头收费的,算了一下不如每人点一道主食。

作为头盘的鞑靼牛肉(Beef Tartare)。经典法国菜,即人们相传的“生牛肉配生蛋黄”,但没听上去那么可怕。牛肉经过了细致的腌制和调味,一口下去是满满的酸豆和蒜香,从未尝过这道料理的朋友也表示很棒。
西班牙海鲜饭(Paella)。并没有装在锅里(Paella应该意译成西班牙大锅饭,一般都是直接连锅上的,品尝底部的饭锅巴也算是特色),但口感极棒,作为配菜的虾和大块扇贝也极为鲜美,配上西班牙风红椒坚果酱(Romesco)更是让人食指大动。

DAY 2 早餐:Marius et Fanny

之前去迈松纳夫市场的时候本来想买袋下图的蛋白脆饼的,但市场停电了,所有购买都要等到来电之后(同行旅客:他们怕不是已经忘记要怎么现金收款了吧XD),时间来不及就只好撤了。之后只为这个再大老远来一趟有点不值,所以昨天的tour结束后我就一直在搜市中心一带哪里有卖的……

蛋白脆饼(Meringue),我最喜爱的甜品之一。配料只有蛋白和糖,一开始口感是脆的,但过几秒后立刻展现出入口即化的绵软口感,这就是甜品里的蛋白成分在起作用了。其他甜品(例如柠檬派)也可能会使用meringue,但那就不是脆的了,质感更像奶油,但并不像奶油一样含有脂肪。

结果第二天我去长途汽车站准备出发去魁北克城的时候,随便在车站附近找了家cafe——Marius et Fanny去吃早餐,就再度发现了蛋白脆饼!赶紧买了一袋,也留了很多和朋友分享,朋友很喜欢。

下方的三明治叫做Croque Monsieur,直译就是crunch gentleman,意译是法式火腿奶酪三明治。做法是两片面包夹火腿后在面包顶部撒上格吕耶尔(Gruyère)奶酪丝,有的还会在火腿夹层添加白酱(béchamel)增进奶香口感,感觉今天吃到的就是这样。再配上一盅特浓咖啡,为今天的魁北克城之旅开了个好头。

DAY 2 正餐:Aux Anciens Canadiens

在魁北克老城吃的,离芳堤娜城堡很近。这家很多人很喜欢,一方面有很多加拿大传统料理,一方面有很实惠的套餐,39(税前)即可享受头盘+主菜+甜品+一杯葡萄酒。如果想要走马观花地品尝本地特色,像我这样选就可以了,感觉下面三道料理的组合就是法式加拿大料理的最好代表(结账时我也是这么和服务员说的)。

魁北克肉派(Tourtière),魁北克省代表料理之一,也在这次来的料理愿望单榜首。之前在各种地方搜蒙特利尔哪里有tourtière一直没什么结果,来这里后看了菜单才发现,原来就叫Quebec meat pie啊……这家餐厅中肉派有头盘版也有主菜版,主菜版还有使用鹿肉、野牛肉等野味的豪华版tourtière du Lac-Saint-Jean,考虑到这玩意可能尝一块就够了所以选了头盘版。上菜后果然没让我失望,本来干咸的肉派配上fruit ketchup后立刻酸爽可口,没试过的朋友们一定不要错过。
Poutine大概就不用多说了,起源于魁北克,而这份主菜poutine还加入了油封鸭(Duck confit)。油封鸭是经典的法式烤鸭,将鸭肉用盐腌并以鸭油完全封住,然后低温慢煮并继续封在油中,这样可以保存很久而不变质,而且会让鸭肉口感紧致但不柴,吃时捞出来去掉多余的油分即可。感觉这道主菜选得很妙,既品尝了无骨的法式油封鸭又品尝了经典加拿大poutine,而且poutine中的cheese curd也是我见过的最大块的。
甜点——Maple Syrup Pie,又一款体现加拿大特色的料理,就是甜得有点齁……

DAY 3 早午餐:Olive et Gourmando

很受欢迎,没开门就有很多人来排队了。这里除餐厅外还直接售卖可颂等外带烘焙品。

Warm potato salad,经典欧洲风格。各种香料毫不吝惜地使用,配上酸甜可口的沙拉酱,让人胃口大开。
周五到周日有French Toast,于是果断点了一份。不过我还是不太适应French toast做成甜口,虽然搭配的酸奶和薄荷叶让口感清爽了很多。
朋友点的Panini,感觉是这家特色。配料为水煮蛋沙拉、生乳酪、熏帕尔玛火腿和番茄。

DAY 3 晚餐:Modavie

这是和@朕略萌 会合后的晚餐,选了一家老城的法式餐厅,这家尤其擅长羊肉类料理。

我点的是法式洋葱汤和意式炖饭(Risotto),奶香浓郁;@Heather 点的是洋葱汤和羊排,配一块鹅肝;@朕略萌 点的是今日例汤和法式焗蜗牛。

DAY 4 早餐:Pub Cartier Arms

这次终于赶上早餐时段了!

果断选了烟熏三文鱼贝果。之前观光大巴导游提到,蒙特利尔的贝果(bagel)是有自己的特色的,和纽约贝果相比更软也更甜,这是因为蒙特利尔贝果在制作时用蜂蜜水煮面团,并且不会放盐。作为配料的腌渍洋葱和续随子(Capers,也叫酸豆)都非常酸爽可口,和烟熏三文鱼是绝配,而且续随子有新鲜和干制两种形态,两者相得益彰。

DAY 4 午餐:Enoteca Monza Pizzeria Moderna

蒙特利尔也有很多意餐,而且意餐可是不止披萨和意面的哦。今天就品尝了佛罗伦萨风玛萨拉酒烩小牛排,奶香味和酒香味十足,@Heather 点的是意式脆皮烤猪腩肉卷(Porchetta),味道“有点像叉烧”,酱汁的酱香和酒香很浓郁。

DAY 4 晚餐:Pork & Pickle

这里已经在机场候机了。这家主打各种烧烤肉类料理。

眼尖的我发现本来是早餐的Cast-iron skillet hash全天供应,于是果断点了(感觉这类skillet料理普遍卖相好,也实惠)。与烧烤边角料同炒的土豆碎焦香可口。
@朕略萌 点的烧烤拼盘,有牛胸肉、猪肉丝和1/4烤鸡,三个愿望一次满足,就是量很大(牛胸肉也稍微有点柴),基本要两个人一起share——于是她就把正在充电的我喊来了,好在这里也有电源插座。

我自认为这几天的料理很好地囊括了蒙特利尔和法式加拿大料理的精髓,从鲁本三明治到蒙特利尔贝果、魁北克肉派、Poutine、枫糖浆派,再到法式奶酪火腿三明治、油封鸭、洋葱汤、法式吐司、蛋白脆饼,当然还有西班牙海鲜饭和意式烩小牛排,让我这个吃货彻底心满意足。喜欢法式料理和法式加拿大料理的朋友们不妨作为参考。

结语和致谢

呼,那么这篇攻略到这里就差不多要结束啦!感觉这四天的安排非常科学合理,刚来时安排不需要早起的轻松活动,第二天差不多适应居住环境后就安排早出晚归的魁北克城一日游,第三天赶上城市生日免费逛历史博物馆,第四天又赶上周六去玩迷宫,可谓占尽天时地利。大家如果去蒙特利尔的话也可以这样提前安排好每天的目标,争取让每一天都悠闲和充实!

另外统计了一下,本次旅行的所有花费总和大约为1895 CAD,其中机票占40.53%,旅馆占12.56%,食物和日用品占32.35%,车票和门票占14.56%。这么看胶囊旅馆确实超级经济(如果你能适应那里的居住环境的话),而且在相当程度上给予了我“胡吃海塞”的底气——毕竟对我来说旅馆就只是用来睡觉的,能住就行,但我绝对不会在吃上亏待自己(笑)。

最后是致谢环节,首先感谢@Heather 全程接待并提供了很多地标和活动的建议,并且提醒我提早买各种票(以及提早思考下一顿去哪里吃XD);其次感谢@朕略萌 在最后一天让我拼车去机场,省了买机场大巴的票钱,还用YUL Express帮我在安检口一路插队直奔快速安检通道(完全免费,在网上填个表就行,YVR也有,强烈推荐大家试一下),还顺便share了机场晚餐;之后要感谢兵器广场的直饮喷泉,在我最渴的时候多次赋予我生命之源,甚至让我形成了“水喝完了就往圣母圣殿那边走找那个直饮喷泉去灌水”的意识;也要感谢胶囊旅馆未曾谋面的驴友们心照不宣地创造出来的安静就寝环境!

也非常感谢大家能一路看到这里,希望这篇攻略能为想去蒙特利尔和魁北克城旅游的朋友们提供帮助!有问题的话也可以在校友群里面问我哦!